为何自主招生始终没法达到选拔的初衷呢?而在一百多年前,我们曾经如此宽容。1912年,闻一多报考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英文考零分,但因国文考试中一篇文章打动了老师,破格成为第一名。1917年,罗家伦投考北大,作文试卷胡适打了满分,可数学成绩为零。最后仍然被蔡元培破格录取……
为何现在偏才怪才总是被拒之门外?华师附中校长、著名教育专家吴颖民认为,大学一方面很欣赏这样的学生,另一方面担心承受这么大的压力不值得。“大学会认为,我们可能挽救了一颗埋没的钉子,但又何必为此招来非议?” 事实上,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在偏才怪才界定不清的情况下、在诚信体系并未完善的情况下,偏才怪才或会成为权力寻租、投机取巧的借口。
另一方面,选拔与培养的风险,也让高校日趋谨慎。 吴颖民称,“偏才怪才们可能因为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妨碍了其特殊领域的发展。在外人眼中的偏才怪才,在学校看来不一定会走得很远。
无独有偶,一名高校招办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一位曾被视为“女韩寒”的女生,早在高二时其作品就获得多项省级奖项,当年被浙江师大降150分破格录取后表现平平,文学才华也没有能显现出来。但就在同一个学院,一名正常招录的女生,在校期间出版了3部小说,毕业后成了一名网络作家。
问题1
沦为“掐尖”阵地:如何摆平校方学生利益
事实上,因为达不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衷,这样的提前招考已经演变成了圈地抢生源的大战。每年高考,高校提前大半年就到中学宣讲,降60分录取特殊考生,通过签协议留住学生……“太多学校出于利益的考虑了,这对我们考生不公平。” 去年广州自主招生参与者郑芷祺说。
一名多年负责高三升学工作的中学校长指出,自主招生事实上只是高校获取生源的一个策略,高校抓住学生求稳、怕失手的心态,给出降分录取的优厚承诺,但前提是要学生必须第一志愿报考该校,还要签订协议书,这样的后果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为如果学生考上更好的学校,势必要违反协议,这时要么影响自己的前程,要么影响了中学和高校的关系。
广铁一中老师丁丹曾在2003年到2011年担任高三班主任,跟踪了9年自主招生学生后她深有感触,这么多年来学校没有一个成绩不拔尖但是有才能的考生进入了自主招生的法眼,“这已经完全沦为了高校掐尖的阵地了!”
为何高校对于掐尖如此热衷呢?而且打着各自的小算盘呢?一名校长告诉记者,“掐尖”主要是因为高校在招生时,并不看重选拔与培养的适配度,而是更看重状元、高分考生的宣传效应,每年高校均公布高分考生名单和数量,这不光是与同水平兄弟学校比拼的需要,而且也是吸引下一届考生报考的重要宣传策略。“一些高校他们仍津津乐道于往自己的脸上贴金,缺乏评价人才的标准和本校的独立人格。”
当然,另一方面,也有专家认为掐尖只是教育行外人的误解。“掐尖的说法,是把择优录取的原则给贬义化。大学现在是稀缺资源,招生原则是公平、自愿、择优录取。哪个大学不想招好学生,如果不择优录取你还不放心呢?”吴颖民说,自招中,高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对网罗优质人才的措施不能叫做掐尖,只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公平竞争,价高者得。需要反对的是,不择手段、用物质或者其他东西去抢生源。“如果真是这样,大学应该真的好好反省,需要解放思想,更新人才选拔的观念。
问题2
招生权扩大: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
在圈地选羊与偏才怪才缺失的争议声中,另一种声音在迅速崛起,影响着自主招生初衷的实现。那就是自招在效率优先时,损害了高校录取的公平。
来自清华大学数据显示,其自主招生中七成来自大中城市学生。而湖南师大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获得自招资格的学生中,农村学生不足10%。很多寒门学子因为经济原因,不能参与自招面试,从而与这样的选拔绝缘。
在公平与效率的博弈中,自招比例在高校的招生计划权重中反复波动。2004年,教育部允许当时28所试点高校预留5%的自主招生名额,包括中大与华工。2008年,教育部明确表示生源质量好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将不再设定5%的上限,中大最高时甚至达到了9%。但是,到了在2012年和2013年,中大的自招扩张规模却紧缩至招生总计划的5%以内。
清华广东招生组负责人张传杰认为,在自招十年以来,各高校逐渐严格控制规模,是由于争议声音渐多,自主招生仍不如高考公平,“自招如面试等环节毕竟涉及主观打分等因素,不能用自招代替高考,否则无公平可言,也失去了意义。”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114招生网 – 天津招生考试网,天津高考政策,天津高校推荐,天津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7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