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拉开了帷幕。虽然都是面对一张考卷,但对各地的考生来说,高考的“惊险”程度大不相同。比如,一个北京考生考上北大的几率就是安徽考生的41倍。虽然“北京欢迎你”一直都唱得很响,但到了高考这样的节骨眼上,北京大概就无法“欢迎你”了。作为首都,北京的资源优势吸引了全国的人。他们在这个城市里追逐梦想、挥洒青春,然而这个城市回馈给他们的东西却有点单薄:仅仅是一份工资而已。他们无缘享受这个城市的教育、医疗体系,因为没有户口,买房和车都是大难题。北京真的“欢迎你”吗?还是,这个超负荷的城市已经“欢迎不起你”了?
异地高考让京城考生失去优势:北京欢迎不起你
一年一度北京悲喜剧
——外地人争取异地高考机会,部分北京人死守高考“福利”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开始了,今年,全国有915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其中,北京的高考报名人数为73460人,预计今年的录取率仍将在80%以上。然而在这7万多人以及高录取率背后,有一个群体却似乎被遗忘了,那就是北京的借读生们。他们有的从小学就开始在北京读,一直背负着借读生的名号念完了初中、高中,要高考的时候,“借读生”的帽子彻底发挥了威力:他(她)不能在北京高考。而当“借读生”们的家庭为了能在北京高考四处奔走、义愤填膺的时候,部分北京人却也觉得异地高考是个对北京户籍学生的威胁,会让他们的孩子丧失优势。不管“北京欢迎你”唱得有多响,至少在高考这件事上,北京并不欢迎你。
大城市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更容易
在有关高考公平性的讨论中,几乎100%都会将矛头直指北京、上海等的“高考特权”。有人举例说: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只有一人能上北大;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个可以上北大。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
有学者选取了京、津、沪,以及浙江、江苏等10省市做了研究,发现:1978年,北京市的文科录取分数线仅低于上海、江苏,排第三位;1988年,北京市的文科分数线退居第六,理科线退居第七;到了1990年代后期,北京市的录取分数线开始处于垫底位置。
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方面占优势: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占总数的27%
相比中小城市和农村,大城市在教育资源方面有很多优势。拿211大学来说,截止2011年3月,全国共有“211”高校112所,其中北京26所、上海9所,已经占去了近三分之一。而中央政府“逃避财政责任”,向省级政府转嫁了高等教育负担。地方财政不仅掌握了占大学总数九成的地方院校,还成为国立大学的“金主”。“吃人家嘴软”,地方投入的越多,当地得到的招生名额也就越多。2004年,北京大学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占总数的27%,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招生占40%,武汉大学在湖北的占50%……各地都在使用地方财政,争夺名校招生资源。
若异地高考,当地人最担心外地生抢占本地资源
部分反对异地高考的北京学生家长说:最现实紧迫的就是高中问题。由于现在的高考政策,外来人口子女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使得北京的高中资源暂时不像幼儿园、小学、初中这样紧张。如果放开异地高考,则北京的高中会涌入大量外地生源,届时,北京的孩子将有一半面临高中失学。
北京已经人满为患,交通、环境、医疗、教育资源都到了崩溃边缘,种种因外来人口过多,给北京人带来的不便已让人十分烦恼。若再放开异地高考,将带来更多的资源争夺和人口涌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
户籍、身份、分数等给非京籍考生设立重重关卡
对一个北京的“借读生”来说,他和周围的北京本地同学有哪些区别?虽然他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上着一样的课,但当高考来到面前,一切都不一样了。
没有北京户籍对一个高考考生来说意味着什么?琛琛,一个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学在北京的“外地”孩子。在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借读”的过程中,他的成绩一直在年级前20名,然而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他不能在北京高考,当然,更不能享受到北京考生的种种“优待”。而即使是考着一样的考卷,一个外地考生也必须考得比北京考生好得多,才能获得上北大、清华、人大等名牌大学的机会。以清华为例,清华在北京每万人中录取40人,而在江苏每万人中仅录取3.56人。
为什么北京欢迎不起你?
——除了竞争以外,一个城市难以支撑庞大的人口压力
201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达2018.6万人,其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742.2万人,增加37.5万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27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万人。这就是说,北京的外地人口占到了北京人口总数的近37%,也就是说每3个人中就有1个是外地人。如此多的外地人,他们要吃要穿,要住要行,这无疑都给北京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压力,可以说,离开外地人,北京转不动,外地人太多,北京也背不动。
教育: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学生已达到41%
北京外来人口过多,目前仅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学生已达到41%。给中小学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人满为患,优质教育资源竞争激烈。尤其外来人口也可以通过推优、共建、特长的形式择校,加剧了竞争的激烈度和各种社会矛盾。一些有钱的外地人动辄花巨资择校。这些都在挤占北京独生子女的生存空间。
交通:在京外地人买车占比率曾高达20%
2005年来北京买车的外地人很多,约占购买者的一半左右,而其中在京外地人买车的约占了20%。2005年北京出台新政,外地人买车能上北京牌照,这极大地刺激京城车市,业内称一年之内,汽车销量可因此增加十万辆。大量的外地人购车给北京交通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除了机动车,在京工作的外地人给北京地铁、公交等的压力也让当地人心生不满。
高房价吓人:2009年外地人消化北京四成以上二手房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北京的房子大半儿是被外地人买走的。2010年针对2600多位去年在京购买二手房的问卷调查显示,2009年在北京二手房购房者中,非京籍人士约占44.5%,相比2007年上半年上升11.8个百分点。其中,内地外埠人士占40.7%,港澳台及外籍人士约占3.8%。也就是说,在去年北京成交的近27万套二手房中,有12万多套二手房被非京籍购房者买走。外地人无疑是推动北京房价高涨的主动力之一。
工作机会:外地人与本地人的饭碗之争
如今,北京的餐饮、快递、家政等行业,几乎成了外地人的就业天下,2005年曾有统计称,在北京有23万个就业岗位的保安行业中,北京人所占比例不到1%。外地人在北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头,很多都是北京人不愿意干的餐饮、保安等行业,没了这些外地人,北京可能转都转不动,每年过节北京几乎沦为空城就是例证,但庞大的外地人对本地人的就业确实是一种威胁。
为什么都愿去北京艰难地混饭吃?
——去大城市你还能艰难的混饭吃,要是去那些小城,没准你都没饭吃
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宁愿离开自己的父母,离开故乡,挤破头也要来北京,过着悲催的生活?其实何止北京,上海、广州……每个地区的政治中心,都在经历着类似的情况,村里的人们和资源向地方城市集中,城市的向省会集中,市里的向省会集中,省会的又向首都集中,首都的则向着权力中心的中心集中。每个城市资源的分配几乎都在遵循着权力的逻辑。
现代化城市中更容易嗅到公平的味道小城市清华学历抵不上干爹一枚
一些人回到小城市工作,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应,因为在一个熟人社会,做事更要讲关系、论人情,发展或许更难,价值观的冲突或许更大。大城市往往更加开放、相对公平,而二、三线城市往往更讲等级关系、人情关系。一些人到了小县城工作,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应当地的人际交往模式,因为在一个熟人社会,做事更要讲关系、论人情,发展或许更难。
大城市是理想的伊甸园闯荡拼搏成功几率高
汪家山的卖炭翁: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大城市机会多,眼界广,回小城市就又成了井底之蛙。在大城市辛苦几年,闯荡几年,拼搏过了才不会后悔毕业后要留在大城市,哪怕成为蚁族,也还有理想。人生不该那么早就定格了,放弃奋斗去小城市过安逸的生活,这不符合年轻人的青春理想。“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间房”,这话说出了我的心声。
三线城市工作机会少“薪水比不上一线城市清洁工”
@家里的懒猫:我家就在北方某个小镇,在三线城市,除非你可以大企业上班,否则工作机会不多。而且就算找到了,听用人单位肯给的工资能把你吓一跟头。工资低的吃穿勉强够,还没算住,有时估计还得倒贴。攒不下钱的话,别说个人发展了,就是上学真金白银花出去的钱也不知何时能回本。说句不好听的,在三线城市的薪水,都比不上一线城市清洁工阿姨的薪水。如果是你,你没钱没资本,愿意呆在三线城市吗?
优势资源:集举国之力,建一个都市,地域的巨大差距,让人向往大城市
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后中央所在地的北京,公共设施的完善天天要与国际接轨,城市垃圾桶的容貌比贫困地区儿童的义务教育还要重要。北京的工资不算低,但除了房价,居民别的支出所得政府补贴甚厚。比如公交,武汉那样的城市,上车就是一块,北京从昌平坐到市区,刷卡仅仅4毛。其他如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势,更是突出。拿全国的力量建设首都,让北京跟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把北京和周边的河北、天津对比一下,便一目了然。
结束语:网友有一个段子:北京冬天为啥下雪少?答案A、没有北京户口,下不来;B、北京房租太贵,下不起;C、没交够五年的税和五年的养老保险,摇不上号。虽是调侃之词,却让人读出心酸。疲劳的北京“欢迎”不起你,却依然挡不住你背起铺盖卷的那股勇气,“两败俱伤”,何其悲催!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114招生网 – 天津招生考试网,天津高考政策,天津高校推荐,天津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78.125]